胃溃疡症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元澍堂10个人里9个胃不好,中医推荐
TUhjnbcbe - 2021/12/30 20:29:00
北京中科白瘕风是几级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相信胃不好的同学肯定听过「多吃XXX,这个养胃对胃好」这种说法。

实际上,养胃可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容易。

有言道,10个人里就有9个胃不好,胃痛更是家常便饭。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来一粒胃药。

但这次吃完,总保不了下次再犯。今天我们就请余海生医师给大家讲讲如何巧妙告别胃痛这个老毛病。

余海生医师

胃痛的临床表现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本病常由外感寒邪,饮食伤胃,情志不遂,紧张或焦虑,又或者由于过度劳累、素体脾虚等因素引起,以及气滞、瘀血、痰饮等病因所致,可一种病因单独致病,也可多种病因共同致病。

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其疼痛的性质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闷痛、绞痛等,可伴有腹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欲吐、食欲下降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伴有呕吐、腹泻等。

吃面食、喝粥能养胃?大多数面食和粥都因为好消化不刺激被认为能养胃,但它们确实没啥治疗效果。顺便揭秘一下,传说中被熬出来的「米油」,其实就是淀粉糊化后结构断裂变短的样子,吃到胃里照样会被分解吸收,并不会像胶水一样粘到胃壁上起到保护作用…

如果是最近胃不舒服,吃点面条米粥,想减轻肠胃负担是可以的,但是需要注意长期吃这种好消化的食物反倒会导致胃功能的退化,饮食单一也可能造成营养不良。

而且大家注意,不是所有类型的「胃不舒服」都适合吃面食喝粥,针对不同胃部疾病,该如何选择饮食应咨询医生哦。

中医如何认识胃痛?

中医认为,本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不通则痛;胃失所养,不荣则痛。

在中医上,胃痛有按寒、热、虚、实、气、血等分型: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旨在疏通气机,恢复胃腑和顺通降之性,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

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

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中医治疗胃痛三部曲

中医“治未病”是一种超前预防与治疗疾病的理念,逐渐被广大群众所熟悉、认可与重视起来。如何发挥中医“治未病”在胃痛治疗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作用?

未病重先防,防止其发病

1、饮食有节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可见日常饮食习惯在脾胃病方面很重要。

忌烟、戒酒基本是所有胃相关临床指南都会强调的问题,但往往被忽视,大家如果胃不好一定要重视起来。

除此之外,虽然目前关于喝咖啡到底会不会导致胃病的问题还是个问号,但一些指南中也会明确提到「避免过多饮用咖啡」,大家就算续命也稍微克制一下。

饮食方面:

切忌暴饮暴食,以8分饱为宜;

规律定时进餐,可每天3-5顿;

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过烫过凉过硬的刺激性食物;

少吃高盐、烟熏、腌制类的食物。

2、运动锻炼

《*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要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这可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调畅情志

怒伤肝,思伤脾,不良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肝胃不和,从而出现胃脘胀痛、食欲下降、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良好的情绪则有益于脾胃功能的正常活动。

既病需防变,防止其传变

中医治疗胃痛疗效一直以来都深入人心,效果也是大家有目可睹的。治疗以调理气机、固护脾胃,以健脾理气为基本大法。临床中分有辨证分型论治和中医外治法治疗。

辩证分型论治

01肝胃气滞证

症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乌药、甘草。

02肝胃郁热证

症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肝和胃,解郁清热。

主方: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药物:柴胡、赤芍、青皮、陈皮、*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山栀、甘草。

03脾胃虚弱证

症见:胃脘胀满或隐痛,绵绵不休,胃部喜暖喜按,食少纳呆,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手足不温,气短懒言,食后脘闷,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主方:*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药物:*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参、茯苓、炙甘草。

04脾胃湿热证

症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恶心欲呕,舌质红,苔*腻,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化湿,宽中醒脾。

主方:*连温胆汤加减。

药物:*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苍术、厚朴、佩兰、*芩、滑石、甘草。

05胃阴不足证

症见:胃脘痞闷不适或灼热疼痛,饥不欲食或嘈杂,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形瘦食少;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或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主方:益胃汤加减。

药物:北沙参、生地、麦冬、玉竹、白芍、佛手、石斛、甘草。

06胃络瘀阻证

症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通络,理气化瘀。

主方: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

药物:丹参、檀香、砂仁、蒲*、五灵脂、香附、元胡、三七粉。

中医外治法

01耳穴

取胃、脾、神门。每次选3-5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次按压30秒,三天更换。

02艾灸

取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胃俞行艾灸治疗,够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03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寒证:热敷方:取干姜、吴茱萸等调制成药膏外敷脐部或疼痛最明显处,每天外敷1-2次,并配合红外线照射。

热证:寒敷方:取大*、*柏调制成药膏外敷脐部或疼痛最明显处,每天外敷1-2次。

04穴位按摩

双足三里、内关和三阴交是常用中医保健穴位,每天按压约10分钟有助调节脾胃消化功能。

05腹部按摩

每晚睡觉之前,可以躺在床上用两手按摩腹部,上下来回往复约30遍左右;也可以肚脐为圆心,以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按摩30圈,长期坚持按摩腹部可以助脾运,去积滞,通秽气,对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愈后防复,防止其复发

愈后防复,指在疾病康复或病情稳定后,积极的预防其复发或可能会发生的后遗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是稍有不慎便反复发作,且治愈后容易复发,因此预防复方显得尤其重要。

1情志调护

在胃痛患者身上,情志调护尤为重要。

从生理上讲,我们生气后,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会刺激胃液分泌,而这么多的胃液分泌出来对我们的胃黏膜一点也不友好,很容易引起胃疼,所以被「气到胃痛」这句话真的不是夸张。

除了生气,像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也会加重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导致病情恶化。

所以为了自己咱也得调整好心态,气出病来可是真的真的无人替。

2起居调护

经常熬夜会扰乱生理规律,削弱胃的屏障修复功能。患者除要按时用药外,还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劳逸结合,保持精神愉快,帮助脾胃运化功能。

3运动调护

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帮助营养成分的吸收。

4饮食调护

食疗在胃痛患者起着很大的作用,广东人喜爱煲汤,我们可以根据中医体质辨识对胃痛患者指导食疗,促进疾病痊愈。

脾胃虚弱者,应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用瘦肉、山药、*芪、大枣煲汤,可健脾胃,补虚损;

脾胃湿热者,用赤小豆、炒薏苡仁煮水代茶饮,可清热祛湿;

肝胃不和者,用陈皮、玫瑰花、合欢花泡水代茶饮,可疏肝理气;

脾胃虚寒兼食欲不振者,用胡椒、山楂煲猪肚,可温脾养胃;

食积气滞者,用鸡内金、麦芽、佛手煲汤,可健胃消食。

5常用中药膳

(1)鸡骨草土茯苓炖乌鸡汤

鸡骨草30克、土茯苓20克、乌鸡1只。

鸡骨草30克加适量清水煎约30分钟,去渣留汁。乌鸡1只切开,去脏杂、尾部,清洗内脏,把土茯苓洗净后置于鸡腹内,加入药汁,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1个小时,加入少许盐、姜丝调味即可。

清热解*,利水渗湿

对于脾胃湿热的人常表现上腹部胀满,胃脘灼热感,嗳气,反酸,口干口苦,口臭,恶心或呕吐,大便黏滞或稀溏,舌质红,苔*厚或腻,脉滑数。

脾胃虚弱、阴虚火旺者忌服。

(2)淮山枸杞炖乳鸽汤

淮山药30克,枸杞子20克,陈皮10克,乳鸽1只。

健脾养胃,滋阴补虚

乳鸽1只切开,去脏杂、尾部,清洗内脏,洗净淮山药、枸杞子、陈皮后一起放入锅内,在锅中放入葱段、姜片、*酒,先用大火烧沸,待汤煮开后,再用小火煮30分钟,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对于脾胃虚弱、胃阴亏虚的人常表现胃脘痞闷不适或灼热疼痛,饥不欲食或嘈杂,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形瘦食少;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或数。

脾胃湿热者忌服。

名医推荐

余海生医生主治中医师

从医45年余,毕业于福州*区陆*94医学院校。又授祖传名师技术传承之精华。擅长:颈椎病、眩晕症,正偏头痛、肩周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四肢关节痛、风湿病痛、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急慢性咽喉炎、湿疹、痤疮、急慢性荨麻疹,慢性胃炎、胃溃疡、妇科疾病、肿瘤等疑难杂症、中医养生、美容、保健。具有独特见解,临床经验丰富。

坐诊时间:星期一到星期六

地址

淳安县元澍堂中医门诊部

(杭州千岛龙庭开元大酒店1楼、5楼)

咨询电话

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澍堂10个人里9个胃不好,中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