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金钢
文章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16(6)
减重代谢外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漫长且艰难的发展过程,从被排斥到逐渐被认可,进而被广泛接受,最终成为普通外科一个重要的亚专科,整个过程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现已成为治疗病态肥胖症的"金标准"。
减重代谢外科在发展过程中,理念不断更新,大量临床数据评估了不同治疗方式、不同手术方式的获益及风险,同时也为临床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I类临床证据。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回顾代谢外科近百年来发展历程,阐述减重代谢外科理念的变迁。
一、减重代谢外科名称的变迁
年Leyton观察并报道胃空肠吻合术后患者肾糖阈得以改善。自此减重代谢外科开启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减重代谢外科的治疗目的由治疗肥胖症过渡为治疗2型糖尿病,进而转变成当今以治疗肥胖症及其伴随的代谢性疾病(包括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为中心的一系列代谢综合征。而专业学科名称也经历多种变化,先后出现肥胖外科、减重外科、糖尿病外科,以及目前全世界最普遍采用的名称减重代谢外科。
年美国成立美国减重外科协会(ASBS),于年更名为美国减重代谢外科协会(ASMBS)。我国于年成立国内首个减重代谢外科学术组织,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CSMBS)均体现了以上发展历程的变迁。
二、"BMI中心论"的变迁
传统对于肥胖症的定义是机体脂肪过度积聚与脂肪组织过量扩增,判断肥胖症的科学方法是准确测量机体脂肪或脂肪组织的量,目前临床常用BMI。随着对减重代谢手术的深入研究,发现BMI并不能全面衡量是否肥胖,对于单纯以BMI数值来判断是否肥胖在临床上遇到强有力的挑战。
年3月,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内分泌协会(ACE)在其联合召开的肥胖共识会议上提出,当前基于BMI的肥胖症诊断定义需要更新。年5月16日,在AACE第23届科学年会(AACE)上,AACE和ACE联合发布肥胖症诊断和管理的新"框架",提出肥胖症诊断定义应从"以BMI为中心"转变为"以肥胖症相关并发症为中心"。
从各个不同减重代谢相关学术组织对BMI作为手术适应证的态度可以看出,BMI目前为减重代谢外科适应证及疗效的主要参考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诸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脂代谢紊乱、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代谢综合征日益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