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强直播视频回顾
提问
Questions解答
Answers
Q: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A: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长约2.5-4.0μm,宽约0.5-1.0μm,菌体呈螺旋形、S形或海鸥状。常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感染后主要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疾病有密切关系,被WHO列入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在全世界人群中的慢性感染率达50%以上。以前认为,胃里有酸所以不可能存在细菌,胃溃疡、胃炎等疾病都和细菌没有关系,但实际却关系密切。因为这个细菌有特殊性。它具备一种酶,主要是尿素酶,和胃液中的尿素发生反应形成氨,这种成分会保护细菌在酸性胃液中存活下来,因此会对周围其它细胞造成损害从而成为致病菌。这种细菌还能分泌*素,对细胞有直接*害作用。这种细菌还会让体内产生抗体,即幽门螺旋抗体,这种抗体出现免疫反应以后也会损害胃黏膜细胞。鉴于以上这些原因,就对胃产生了炎症。
Q:
幽门螺旋杆菌的分布也很广泛,中国人50%-70%都有感染,但有些人有症状有些人没有,这是为什么?
A:
这和细菌多少和种类有关系,有的细菌种类*素很强而有些没有。在不同卫生、生活条件下,感染程度也不同。条件较差的地方感染率很高。
Q: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源是哪里?
A:
主要还是人。人-人之间、口-口或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所以在家庭里的聚集传播就很明显,建议一人感染,其余人无论老少都可以去检查下是否感染。
Q:
幽门螺旋杆菌如何诊断?
A:
1)侵入性检查。通过胃镜检查,取一块胃粘膜,马上对其用尿素酶试纸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如果患者患有幽门螺旋杆菌,试纸会变红色,即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或者,也可以通过把胃粘膜取出后,进行切片、组织染色去判断是否有细菌。
2)非侵入性检查,即现在流行的呼气试验。呼气试验有2种,碳14和碳13,都属于比较灵敏的方式。这种方式比胃里取活检更灵敏一点,因为胃里细菌分布是单块状分布,不是很均匀,所以碰到医生不是很有经验取不到带细菌的,检测结果就会变成阴性。而呼气试验比如碳14,是在你吃了尿素试剂以后,看其分解程度,测定细菌多少,来看其放射性的分布。
3)检测血液中抗体。这种方法对于流行性普查具有意义,能检测是否感染过这个细菌。但如果是治疗过杀过菌以后再用这个方法查是否还有细菌,那这个方法不可行。因为抗体产生之后,它可以半年之内都不消失,所以想检测是否杀菌完全可以用呼气测试,而且是在停药后4周去检测会比较准确。因为杀菌以后这个细菌是不活动的,会在胃小凹里面存在但不活动,如果很快这时候去测定碳13/碳14的话可以不表现为阳性,是阴性。所以在4周以后,它们才恢复活力开始活动,这时残余细菌就可以测出来,如果还是为阴性那我们才说是根治。
Q: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什么症状?
A:
其实没什么症状。你表现为胃炎就是胃炎症状,表现为胃癌就是胃癌症状,所以没有什么特征性的。有人还说口臭算不算,也许会和这个菌有关系但其实是消化不良造成的,所以这些都不是主要的。
Q:
什么样的病人需要治疗幽门螺旋杆菌?
A:
以前,碰到幽门螺旋杆菌为阳性而且有胃炎、胃溃疡、淋巴瘤等和幽门螺旋杆菌有关的症状我们就需要治疗,或者病人愿望很强烈的也可以治疗,其他的呢就不是非杀不可。本身因为杀菌会使用抗菌素,广泛使用会有耐药性,对杀菌就很不利。而且不符合经济效率的原则,所以还是需要一定的掌握把控不是说非杀不可。但是现在,普遍心理来说总是不希望有幽门螺旋杆菌,83年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以后,我们通过长期医疗实检发现它和胃癌有很多关系,大家就很害怕。特别是有萎缩性胃炎的人,不杀掉幽门螺旋杆菌会不放心。所以现在遇到病人有强烈愿望的我们还是允许治疗的。但是面对耐药性越来越多的问题,会杀第二次菌,也叫挽救治疗,如果第二次杀菌还不行就第三次,第三次再不行就要采取别的方法了。
Q:
幽门螺旋杆菌杀菌的时候我们用哪些药物?
A:
开始我们会使用七天疗法,现在都用十四天疗法的比较多,就是因为抗药性太厉害了。治疗的话我们会用一种酸的抑制剂比如奥美拉唑等,再选用两种抗菌素和一种铋剂,例如枸橼酸铋钾,抗菌素则是根据不同的效果选择。一般80%以上都可以治疗好没有了,有的需要杀2次才能成功。
Q:
有的人幽门螺旋杆菌杀了三四次也杀不掉怎么办?
A:
那就要采取特别方法,比如说胃镜,通过胃镜取组织出来,通过一种特殊细菌培养。这种细菌因为生长需要特殊要求,培养时需要锌、血、微吸氧的条件,在培养箱里培养72个小时,之后做药物敏感试验,看哪一种抗生素是对它敏感的,然后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所以多数幽门螺旋杆菌都是可以通过治疗消灭掉的。
Q:
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有哪些?为什么会引起癌症?
A:
一种是引起炎症,因为它含有酶、*素等。但为什么会引起癌症有以下三点:
1)这个癌症首先也是通过炎症反应,所有肿瘤都和炎症有关,炎症的刺激造成了细胞的破坏和增生。这时这个细胞如果没有受到调节很好分化成正常细胞,那就会变成癌症,就是一团不受控制的细胞。这种炎症反应引起胃粘膜的炎症以后,开始是浅表性胃炎,之后就变成了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并不是胃缩小,而是胃粘膜萎缩。这时候黏膜层变薄,细胞层也变薄,细胞内分泌胃液的腺体也变少,这才叫萎缩性胃炎。出现萎缩性胃炎后,胃内酸度降低PH值升高,就非常有利于各种细菌繁殖,细菌就会把进入胃部的食物中硝酸盐变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致癌物质。这样的细菌会损害胃黏膜细胞的DNA从而造成癌症。
2)炎症还会引起细胞的凋亡,影响了细胞自然增长和死亡的平衡,同样也会导致癌症。
3)这类细菌还会减少胃内抗坏血酸的成分,导致清除亚硝酸盐的能力降低,从而引发癌症。
综上所述3点,是经过初步研究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癌症的原因。引起胃癌的过程是炎症,虽不是必然但是是渐进过程,如果在此过程中进行阻断,那就可以防止胃癌的发生。
Q:
幽门螺旋杆菌如何预防?
A:
首先,会出现反复感染的现象。杀菌之后,感染概率相对减少但还是会再出现感染问题,原因是聚餐,中国人聚餐特别多,所以分食制特别重要。跟别人吃饭,无法判断别人是否带幽门螺旋杆菌,被感染的概率就还是存在。其次,就是会有复发现象,比如当时杀菌没杀干净,检测也不到位,过段时间就会再繁殖起来,这种现象也会有。在家我们也需要注重分食制,用公筷,减少互相感染的机会。这是最基本的防治办法,因为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口对口传染,比如奶奶把好吃的通过自己咀嚼后喂给孙子吃,那孙子就容易感染上。另外还有粪便传染,不注意清洁卫生,便前便后、吃饭前不洗手也容易被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所以只要注意个人卫生、公共卫生,被感染的机会就会减少。或者及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杀除就可以。
Q:
哪些状况需要特别注意去检测幽门螺旋杆菌?
A:
1)胃部长期不舒服没有改善的,吃药也无法解决的,就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胃炎其实有2大类,一类是和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胃炎,还有一类是不相关的。所以有时候如果胃不舒服一直没好的,很有能就需要去检查幽门螺旋杆菌。
2)胃癌手术以后,需要定期去查有无幽门螺旋杆菌,因为它很有可能就是致病因素。
3)顽固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老是好不了就需要去检查。经过研究,胃溃疡病人50-80%带幽门螺旋杆菌,而十二指肠病人则高达90-%。过去胃溃疡导致出血、穿孔的很多,就会手术进行胃部切除。现在,就会知道有幽门螺旋杆菌这个因素,清除这个细菌以后,胃溃疡复发的情况就会非常少。
4)萎缩性胃炎也会有概率带幽门螺旋杆菌,一定要清除。
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大学医疗系。从事医学临床工作五十余年。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医院。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委员、上海市肿瘤学会委员、第一届上海市肝病学会委员、原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消化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专业擅长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顽固性腹胀、自身免疫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胆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获得国家教育部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上海市科技成果鉴定5项。在各种学术刊物和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篇,参编学术著作10余种。担任《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常务编委、《胃肠病学》、《肝脏》等杂志编辑委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