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服务器艺术主办的《哲学与当代艺术》系列讲座第六期,我们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段伟文作为主讲嘉宾,以《哲学的荧光棒何以解除技术的魔咒》为题做主题分享,并邀请了当代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顾振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永谋作为讨论嘉宾,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山西大学哲学教授梅剑华担任主持人与三位嘉宾展开对话讨论。
(点击图片观看本期直播回放)本期推送,我们首先推出段伟文老师的主题分享内容,后续将推出几位嘉宾的讨论内容。
段伟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近著有《信息文明的伦理基础》()、《可接受的科学:当代科学基础的反思》()。
下文为讲座文稿:
哲学何以称为荧光棒有朋友问到哲学怎么就成了荧光棒?你是不是故意搞怪?其实就是故意搞怪,可以直白地说,荧光棒就是我脑袋里面冒出来的这么一个东西。
哲学何以成为荧光棒?即哲学要进行自我反思。以往的哲学往往是拯救者的角色,比如柏拉图的洞穴预言:"你们看到的都是假象,我要带你们到真正光明的世界里,让你们看到真相。"
网络图片
哲学作为拯救者的形象在知识和信息比较匮乏的时代是可以的,因为人们不明觉厉,所以误以为你是拯救者。当然,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存在许多无知和偏见。比如西施和东施谁漂亮?除了形体上的原因之外,其实就是一个偏见。
哲学作为思辨也好,批判也罢,最重要的就是类似于苏格拉底的策略,要让接受哲学思想的人增强自己的感受性,让他们自己通过各种悖论寻找答案。我们可以假想哲学是一个幽灵,或者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它始终在那里闪烁,让每一个人有继续活下去的欲望。比如动漫表演或者唱歌比赛,在另外一种文明看来就是一堆蚂蚁在那里不知道做什么。任何一种生活形式本身不一定有价值,但是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东西都是有价值的,都应该存在下去。所以,哲学的思辨和批判在当代起到的是一个安慰剂的作用。
今天,我们会在朋友圈中看到算法和技术是怎样将快递小哥捆住了,以及资本平台如何制约了他们等等文章,并且用一大堆理论去批判这个事情。但是如果有一天,这个社会不需要你工作了,你可能还会闲得难受,你想被捆绑在里面都捆绑不了。你可能会有异议,我真实的目的是想说:你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