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目山下住着一对夫妇,他们乐善好施,在山下过着幸福宁静的日子。有一天,老妇人突然得了痰火症,咳嗽、气闷、痰多,坐卧不宁。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偶然经过此地,有心为之解除病痛,于是化身郎中,来到他们家,将青竹子一头放入灶膛,不一会儿功夫,便慢慢滴出一些汁液来。韩湘子接了大半碗汁液,捧到老妇人跟前,老妇人喝下后不久,症状便消失了。由于这药没有名字,又是就地取材,拿新鲜竹子做成的药,于是起名为“鲜竹沥”。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新鲜的淡竹和青秆竹等竹竿经火烤而沥出的淡*色澄清液汁,具竹香气,味微甜。现一般用安瓿密封保存备用,也可熬膏瓶贮,称竹沥膏。
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肺、肝经。
功效主治清热豁痰,定惊利窍。用于中风痰迷,痰涎壅塞,肺热多痰,壮热烦渴,咳喘胸闷,热病神昏,惊风癫痫,妊娠子烦。
临床配伍及食疗应用1.竹沥配伍桔梗:竹沥性寒滑利,长于清热豁痰;桔梗辛散苦泄,长于宣肺祛痰。两药相配共奏开宣肺气、清热化痰之功,适用于痰热壅肺,咳嗽痰*之证。
2.竹沥配伍苦杏仁:竹沥性寒滑利,长于清热豁痰;杏仁味苦降气,长于止咳平喘。两药联用增强了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肺热壅盛,咳喘痰*者。
3.竹沥配伍胆南星:竹沥性寒滑利,善涤痰泄热而开窍定惊;胆南星苦辛性凉,功专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两药合用增强了息风、开窍、定惊之功,适用于中风痰迷,惊痫癫狂。
4.竹沥配伍半夏:竹沥能制约半夏的温热之性使其寒凉,而半夏可减弱竹沥的寒凉之性使其寒滑得缓。二药合用既制约了彼此的烈性,又增强了化痰之功效,适用于寒热错杂导致的咳嗽、痰滞之证。
5.竹笋粥:鲜竹笋一个,粳米g。将竹笋洗净去皮、切片,同粳米一起文火煮粥。有清热益气化痰之功效,适用于久泻久利等人群,亦可用于消渴症、烦渴、失眠等人群。
6.竹笋鲫鱼汤:鲫鱼g,鲜竹笋g。鲫鱼刮去鳞及脏腑后洗净,竹笋切片同鲫鱼放入锅中,武火烧开去浮沫,改文火炖熟即可,每日3次,随量食。具有益气清热之功效,适用于水痘初起、小儿麻疹、风疹等。
7.竹荪银耳汤:干竹荪30g,干银耳20g,冰糖g。冷水泡发干竹荪及银耳,切段;冰糖用水融化,放入泡发的竹荪及银耳,文火炖煮即成。具有补气养阴,润肺止咳,清热利湿之功效,也可用于血压血脂高及抗肿瘤的辅助治疗。
竹荪
本草著作讲竹沥1.《名医别录》:"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
2.《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
3.《本草拾遗》:"久渴心烦。"
4.《本草纲目》:"治子冒风痉,解射罔*。"
5.《本草备要》:"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利窍明目。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
6.《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目。"
不良反应
竹沥因其药性寒滑,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竹笋因含粗纤维和草酸钙较多,故胃痛、胃溃疡、胃出血、肾结石及肠炎患者应慎用或忌用。
作者:药剂科于弘烨
排版:陈玉轩
审核:张鹏
总编审:冯程
欢迎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