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化内科健康讲堂第讲
早与晚时差,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胃癌的日益高发、年轻化和高死亡率,是我国居民面临的严峻现实。在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据年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胃癌,几乎每分钟就有一个。
胃癌虽然可怕,但早期胃癌是完全可以根治的。
李兆申院士曾说:“早期胃癌九生一死,晚期胃癌九死一生”。
且不说治疗费用非常低廉,一般可以通过胃镜就能彻底切除病灶,不必承受晚期胃癌的开刀、化疗的痛苦。
胃癌的早期症状,就是没有症状
胃癌早期症状非常隐匿,也就是说,胃癌的早期症状,就是没有症状。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本人,很难从症状体征上判断出来;
在较早期,或许会有一些不特异的症状,比如腹胀、纳差、反酸、烧心、嗳气、打嗝、胃痛等,大多与普通胃病极为相似,所以往往会当成一般的小毛病简单处理,或者干脆不予理睬。
到了进展期或晚期,才有比较明显的症状,比如消瘦、贫血、纳差、包块、呕血、腹痛、黑便等。
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曾有过中上腹不适的经历,通常这是“胃病”在作怪。有时这种不适是由胃炎、胃溃疡引起,有时是胃运动或者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的。
所以,也不要一不舒服,就草木皆兵。一般而言,大多数不适的背后没有重大的器质性病变。
可惜的是,胃癌早期也往往无症状或者仅有上腹部不适的症状,与良性疾病表现相似,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使得目前大多数患者错过了诊治胃癌的最佳时机,待到胃癌向身体发出明确的信号时已经到了疾病的进展期。
胃镜+病理活检,发现胃癌的首选利器
临床上有多种方法用于胃癌的诊断,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
胃镜、胃肠钡餐X线造影、CT检查、胃蛋白酶原(PG)检测、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等。
胃镜联合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目前确诊胃癌的首选方式。
胃癌发生部位的胃黏膜会发生改变,表现为隆起或者凹陷,有时有溃疡形成,在胃镜下能够被发现。
医院都配备了先进的电子胃肠镜系统,具备染色、放大、超声等功能,内镜医生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多数胃粘膜病变和早期胃癌都能够被发现。胃镜可以直观的观察胃内病变的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能够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两者结合对胃癌的确诊率达98%以上。
更重要的是,胃镜结合染色检查能更多的发现早期胃癌。
早期的胃癌不仅能够通过胃镜进发现,甚至可以通过它进行切除。病灶大于等于2cm、无合并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通过胃镜进行切除。
目前有无痛胃镜项目可供选择,打一针,睡一觉,检查就完成了,丝毫不会感到痛苦。
哪些人需要查胃镜?
符合以下第1条和第2~6中任一条就属于高风险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1.年龄40岁,男女不限;
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3.H.Pylori感染者且有消化道症状者;
4.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5.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有害物质接触、重度饮酒等)。
7.消化道其他肿瘤患者。
来源:老杜说健康
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团队
高春燕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副主任
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保健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预防医学会第一届消化病预防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交大二附院进修;临床工作23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加国家级课题1项,获得省级专利1项。
专业擅长: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肝硬化、功能性胃肠病及其他食管、胃、肠、肝、胰腺等多发病、疑难疾病的诊治;胃、单人结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息肉、腺瘤、早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平滑肌瘤等肿物切除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消化道狭窄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空肠营养管内镜下放置术、EMR术、ESD术、胃柿石碎石术、内镜下止血术、尼龙绳联合EMR巨大良性肿瘤切除术、Barrett食管氩气刀治疗术等内镜诊疗技术。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