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症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的医道心悟
TUhjnbcbe - 2021/5/31 12:36:00

我从小与中医药结下了深厚的情结。记得父亲在世时喜好中医,他懂得许多中草药,经常用简便小方给家人治疗小伤小病,价廉有效。有一次,大哥患泄泻水样便,日泻10多次,畏寒肠鸣,经治疗3日无效,后用野麻草、石榴皮、炮姜给治好。我念小学时,上体育课,拉单杠不慎摔下,造成左手肱骨下段骨折,请民间中医骨伤医生手法复位、涂药、夹板固定而逐渐康复。我学生时代有病,也经常请老中医调理。从小目睹中医药为人们治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爱感恩,对中医怀有敬仰之心,产生了从医的念头。年我终于如愿以偿考进福建泉州医士学校中医四年制专业(现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此开始走上学医道路,把中医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事业。现在谈谈对中医的感悟心怀。

一、好学

理论学习是临床实践的先导。我既然选择了中医,首先应该把基础知识学好。在校学习的四年,正是国家困难时期,艰苦俭朴的学生生活,使我求知若渴地勤奋攻读,心无旁骛地扎进中医基本理论学习。现在我对方剂仍然倒背如流,就是靠当时背诵歌诀记忆下来的。尤其加读一年对四大经典著作原文的学习,深入研读经典、名段,探索奥义,领悟精神实质,使中医专业基础知识更为扎实牢固。参加工作五十余年来,我从不放松学习,把攒下的钱不断添置中医药书籍,订阅中医杂志。著名中医学专家蔡友敬教导我们:“对经典著作首先要刻苦地勤读,作为医学入门,通晓原文含义,在理解基础上加以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加以对比,才能取其精华。离开了经典的学习就会茫无头绪,不知根由,失去方向。”我牢记老师教导,一直坚持重温经典,采取“普览”与“精读”的方法。“普览”就是对中医药学代表著作系统通读,达到全面理解。“精读”就是对中医药学其中重要著作认真熟读,深入钻研,精细领悟。结合自己专长,重点篇章反复读、比较读,以博助专。对中医书籍、杂志和报纸,采用卡片积累资料办法,边阅读边从中摘录笔记,遇到难治的病,时时查阅。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和紧跟学术发展需要,医院中医科进修,年参加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中医内科高级医师培训班培训,承蒙老师传道,受益匪浅。通过深入学习历代乃及当今医学家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动态,开阔新视野,掌握不少新知识。熟记每味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等基础必要的知识。与时俱进结合学习每味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古今名家用药经验;熟练掌握先哲今贤流传下来的久经临床验证,实是用之有效的经方、时方、经验方,探讨其真正的作用机制,配方规律和研究进展。通过博览群书、撷采众长,掌握医理于脑中,不断充实自己知识结构和加深知识储存,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坚信

中医药博大精深而魅力无穷,因其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显著疗效吸引着一代代人。人们认识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需要中医。我既然选择了中医,就应该把中医当做事业,而不是职业,就有责任传承和发扬中医,对中医事业始终如一地忠诚。

学校毕业后,长期身处基层实践,我亲身体验到中医的特色优势。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人去闹革命,我却坚守在临床第一线为老百姓看病,既看常见病和多发病,也医治不少急难重症。当时有位患者林某,因寒战高热,咳吐大量脓血痰,味带腥臭,住院经拍片诊断为左胸肺脓疡,先后采用多种抗菌和抗痨药物治疗,高热始终无法退去。病人自动出院,请我用中药治疗。我经细心诊察,认为该病属中医肺痈,是因邪郁于肺,久蕴生热,热壅血瘀,蒸化成脓,脓已成,排除脓*是治病主要关键,脓除方能保全肺气与津液,证虽符合用苇茎汤,但病重药轻,难能奏效,加桔梗汤增强化痰排脓,用大量银花、鱼腥草清热解*,又配百部治肺气壅塞之咳嗽;因久病体虚再加*芪配伍*芩、败酱草加强益气清肺排脓,这样由鱼腥草、银花、败酱草、百部、*芪、桃仁、桔梗、*芩、陈皮、甘草、鲜苇茎组成清热排脓、补气托*的基础方。经治疗后,病者呕吐大量脓血痰,后痰的颜色逐渐由脓血转为*稠,由稠粘转为稀白,脓去热痰也随之下降,继以养阴润肺,救治损伤肺气,加以健脾以“补土生金”而收功,经拍片复查,左肺脓疡吸收回。后来又经治了冠心病心绞痛、上消化道出血、胆囊炎合伴败血症、肺结核长期低热等急难重的病人。随着治愈病人增多,我对中医疗效深信无疑,在群众中也逐渐有了名气,坚定了对中医事业的执着追求。

三、厚德

我的人生格言是:“为事业勤奋执着,对他人关怀相助,给社会多做贡献。”作为一名医生,要有诚信仁爱、谦和谨慎、宽容豁达、尊重同道的职业道德。唯有道德高尚者,方才具备成为医者的基本资格。我把《医士论》中所要求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作为自己行医戒律。对待病人,要像孙思邈在钛医精中所说:“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作为医生,对待病人,没有贵贱之分,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工人,都一视同仁,使每个病人都能感受到人文关怀。记得罗源县洪洋乡王认村农民*某患胃出血,贫病交加,看到这种情况,我亲自帮其写报告给县民*局,使之得到医疗救助。退休十多年来,我同在职一样,仍然坚持常年上专家门诊。虽然常常夜读医籍、做笔记、写心得到深夜,但是绝不耽误上班,每日早上7点半,会准时在诊室迎接第一位患者。尽管每次坐诊有限号,而下班却总不守时,对远途而来求医者,能加则加。每次总是推迟下班时间,尽量满足病者需求。如飞竹乡农民郑某,居住偏僻山区,医院看病已过了中午下班时间,我不仅给予诊治,还帮其付清药费。像这样的事在诊疗中经常遇到。对病人常怀悲悯之心,热情给予关爱和帮助,用心呵护生命。

四、勤练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你要有能力应付临床的各种病症,必须早临床、多临床、勤训练,把学到知识切实融入自己的临证辨治思维之中,做到辨证准确,遗方用药合乎法度。所以说,读经典是学习前辈的经验,拜名师是学习今贤的经验,而多临床则是积累自己的经验。每个病人的具体症状表现往往不像书本记述那样系统规范。病者就诊时,会讲述许多症状,这里包含有新病,有旧疾,还会提供前后检查报告和就医过程。医者应以主诉为线索,细心琢磨,从错综复杂诸多症状中,通过诊察、检查、分析,再结合舌苔、脉象的表现,以少知多,以点带面,化繁就简,抓准能反映疾病基本典型的主要脉证,分析病机,归纳得出诊断,辨别所属证型,从而针对主症选准主方,再结合兼症灵活加减施治。我经治一例阴阳俱虚型哮喘证,病者吴某已咳嗽气喘二十多年,反复发作,病情日渐加重,西医诊断为哮喘合伴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因外感调治不当,症见胸闷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咳痰无力,烦躁不安,唇紫肢冷,下肢浮肿,舌暗少苔,脉沉细不规。初诊从肺肾虚衰人手,治以益气纳肾,用生脉散加菟丝子、山茱萸、胡桃肉等,疗效不显著。经细究病机,认为证已阴阳俱损,气血虚滞,以益气复脉,回阳救逆,佐以活血祛瘀,守原方加附子、枳壳、葶苈子、桃仁、丹参服二剂显效。该病例是从分析无效原因中悟出新办法而取得疗效。可见疑难重病例治疗的成功,有的并非一朝一夕,要经过反复临证、磨炼、思考、探索,及时进行更新改进,琢磨出切实可行的治法,才能开出有效的方药。因此,应该躬身实践,勤于验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不断提高临床正确处理疾病的本领。

五、博采

中医具有原始创新的优势,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经验,是我们必须继承的原创性的宝贵物质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创新源泉。要进行创新,首先要把继承作为基础。如《伤寒论》的桃花汤,原用于虚寒性便脓血。我通过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的反复出血者,多表现为素体虚弱,因劳倦过度加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气虚不能统血,气损及阳,导致脾胃虚寒,统摄无权,我根据异病同治,采用经方桃花汤加人参、三七、白及、地榆,治脾胃虚寒型便血取得良好止血效果。我在继承经典基础上,还善于博采各家学说,领悟各家心法。同时多读名医医案,章太炎师说得对:“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该医案可以从中学到治病的常法、变法、巧法,细心揣摩,扩大思路,靠悟性去感悟,丰富诊疗技能。我也经常虚心向当今医学家、国医大师学习临床经验,运用他们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如董建华师治疗胃脘痛,建立的“通降论”,认为胃在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而病,自创经验方胃苏饮(苏梗、香附、桔皮、枳壳、大腹皮、佛手、香橼皮、砂仁、鸡内金)问,我对因情志不遂,导致胃气壅滞的胃脘胀痛者,常用该方治疗,效果显著。杨春波师运用“脾胃湿热”理论治疗慢性胃炎,用理脾清化,调气舒络的清化饮(薏苡仁、扁豆、茵陈、白豆蔻、*连、厚朴、赤芍、佩兰),临床凡属湿热中阻,气机郁滞,舌苔*腻的胃痞或胃痛的慢性胃炎患者,我选用清化饮常取良好临床效果。平时还注意广交同道,同他们探讨学术见解,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得到启迪。对同行医生开的处方,也乐于参阅,从中学习成功经验,找出无效原因,而不走老路,考虑新的治法。只有善于博采广纳,才能做到包容兼蓄。随着当今现代科学各种理化检查的普及,中医在坚持传统“四诊”的基础上,还应该借助于现代科学的检测手段,弥补直观诊察的不足,使诊断定性、定量更精确。本人主张辨证与辨病、辨型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辨证与实验研究、现代诊察手段相结合。吸收近代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参考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作用,将它融入组方的思路中。如《伤寒论》的炙甘草汤原为治疗心之阴阳气血两虚的脉结代,心动悸,己有上千年应用历史。近代由于超声影像学的发展,运用现代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诊断的心律不齐、期外收缩,用炙甘草汤治疗有确实的疗效,证实了张仲景师的历史贡献;在这个基础上,我吸收应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定悸转律作用的郁金、延胡、茶树根、灵芝、三七,辨证融入炙甘草汤组方中,治疗室性早搏等心律不齐取得进一步疗效,这样,既继承先辈的传统经验,遵循中医本身的辨证论治,又结合现代检测手段和中药药理研究,有利更多地在科研和临床上出成果。

六、传承

我认为医生的意义和价值是:“总结以前的经验,再将它传给后来者,使经验不流失,或更进一步得到充实,不断超越自我。”在我半个世纪从医生涯中,不但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尽可能地工作,而且致力于将自己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青一代。退休后,我还担任全国第三批、福建省第三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一方面坚持常年上专家门诊,根据自己的临床阅历,学术见解,孜孜不倦地总结临证经验,笔耕不辍,撰写论文和著作;一方面乐于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为传承国医,用“心”去培养下一代,应该是责无旁贷。对学生,真情实意地口传心授,深入浅出地诠释,认真细致地指点。在带教临证中,常常看完病人后,让学生先诊断,并询问其应该开什么方子,等待学生说完后,自己再进行点评。经过共同释疑解惑,达到明白通晓,易于掌握的目的。对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认真阅看,逐一批改,写出按语。对阶段总结严格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勉励进步。对整理论文、书稿共同切磋,反复修定。通过师承,使他们感悟老师的辩证思路,用药特点,组方配伍技巧,从而使年青一代达到丰富学识,学以致用,提高临床技能。看到弟子们一个个成长,他们当中有的晋升高一级职称、医院科室医疗骨干,国家中医优秀中青年人才,在中医药事业继承创新的征途上获取了新的进步,我由衷快乐和自豪,并为中医的后继有人而感到高兴。

七、创新

我经常激励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求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群众的需求,工作重负,而变得愈加强烈。经过长期临床验证,使我精通以内儿科为主疾病,偏重于擅长脾胃病,也潜心于对急难重症的治疗研究。“注重临证思维”,“精通脾胃学说”,“善用经方,亦重时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成为其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的方法。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我认为不能停留在原来一个水平上,要适应新常态,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节奏,在临床实践中融合古今,知常达变,在继承中延伸发展。对一些疑难病症,要深入探索其病理机制,努力从不知到渐知,转不治为可治,精研博采,发挥自我创新精神,力使中医诊疗技术有所突破和提升。萎缩性胃炎在当代医学中尚属难题。我在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治疗中,综合古今医学家的证治见解,我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滞血瘀,热*内蕴,是由虚一滞一瘀一*逐步演变加重的病理过程。经过长期反复临床实践,选用治疗脾虚气滞的枳术丸为主进行拓展,总结出以抗萎平异汤(*芪、*参、白术、枳壳、莪术、刺猬皮、天花粉、蒲公英、蛇舌草、石斛)为基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用*芪、*参、白术补其虚,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促进胃粘膜局部病变的好转及萎缩腺体的恢复,达到复正气治其本;配以枳壳、莪术、刺猬皮以理气消胀、活血散瘀;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天花粉清热解*,抗萎平异治其标,共达益气健脾与行气散瘀、清热解*并用,使治疗后既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萎缩腺体的恢复,又可减轻或逆转肠化、不典型增生及消队HPI~I3性率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奇文,柳少逸,郑其国.名老中医之路(第四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隋殿*,王迪.国家级名医秘验方[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5.

[3]余赢鳌,中国临床必读名著3O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张声生,陈言言.名中医脾胃绝技良方[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6.

[5]张声生,陈言言.名中医脾胃绝技良方[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40—48.

[6]赵国平,戴填,陈仁寿.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医道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