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螺旋状细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幽门螺杆菌感染几乎均可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在慢性炎症活动的基础上部分患者还可发生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一系列疾病。人类是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唯一明确的传染源,现有研究中从感染患者的胃肠道分泌物、唾液、牙龈和粪便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表明胃?口、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是可能的重要传播途径。亲密接触,尤其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可能是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非常重要的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如不进行治疗,往往造成终生感染,即长期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活动性胃炎在部分患者中可表现消化不良症状;以胃窦胃炎为主者中部分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在幽门螺杆菌*力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并在此基础上少部分患者发生胃溃疡,极少部分(1%)患者发生胃癌。此外,感染者中极少部分患者会发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
诊断
临床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其感染可导致不同结局:从无症状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不良(约10%)、消化性溃疡(10%~15%)直至胃恶性肿瘤(约1%),并产生相应临床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与一些胃肠外的疾病发生有关,如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
(1)侵入性方法:包括组织学检测、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幽门螺杆菌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胃镜检查如需活检,且患者无活检禁忌,临床上推荐RUT检测幽门螺杆菌,病理组织学检测可作为备选。
(2)非侵入性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UBT)、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HpSA)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其中尿素呼气试验是临床上最受推荐的方法,具有幽门螺杆菌检测准确性相对较高、操作方便和不受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灶性分布的限制等优点。常规的血清学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IgG,其阳性不一定是现症感染,不能用于根除治疗后复查,幽门螺杆菌检测前必须停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至少2周,停用抗菌药物、铋和某些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至少4周。
诊断标准:符合下述3项之一者可判断为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
①胃黏膜组织RUT、组织切片染色或细菌培养3项中任一项阳性。
②13C或14C?UBT阳性。
③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检测(经临床验证的单克隆抗体法)阳性。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经临床验证、准确性高的试剂)阳性提示曾经感染,从未治疗者可视为现症感染。
根除幽门螺杆菌指征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和降低溃疡并发症发生率,预防溃疡复发,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约80%早期胃MALT淋巴瘤获得缓解。与无症状或无并发症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相比,上述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获益显然更大。胃癌发生高风险个体(有胃癌家族史、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后和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等)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的获益高于低风险个体。多次根除治疗失败后治疗难度增加,应再次评估治疗。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铋剂四联方案作为主要的经验性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总共包括7种方案,除含左氧氟沙星的方案不作为初次治疗方案外,根除治疗应尽可能将疗效高的方案用于初次治疗。我国多数地区为抗菌药物高耐药地区,推荐经验性铋剂四联治疗方案疗程为14天,除非当地的研究证实10天治疗有效(根除率90%)。根除方案中抗菌药物组合的选择应参考当地人群中监测的幽门螺杆菌耐药率和个人抗菌药物使用史。此外,方案的选择应该权衡疗效、费用、潜在不良反应和药物可获得性,做出个体化抉择。初次治疗失败后,可在其余方案中选择一种方案进行补救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根据当地的幽门螺杆菌抗菌药物耐药率和个人药物使用史,权衡疗效、药物费用、不良反应和药物可获得性。
健康管理
1.避免家庭性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在家庭内传播,避免导致母婴传播的不良喂食习惯,并提倡分餐制减少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机会,餐具定期消*。
2.保持口腔健康,戒烟。
3.改善饮食习惯:避免喝生水、吃生的食物,同时食物应多样化,避免偏食,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食品;避免过于粗糙、浓烈、辛辣食物及大量长期饮酒。
4.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及充足睡眠。
预后
单纯幽门螺杆菌胃炎预后良好。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生和发展,部分逆转萎缩,但难以逆转肠化生。在胃黏膜发生萎缩和/或肠化生前根除幽门螺杆菌几乎可完全预防肠型胃癌发生,但已发生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时根除幽门螺杆菌不足以完全消除这一风险,因此需要对这些个体进行随访。
关于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