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浙江大学医院胃癌诊治中心副主任、普外科及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朱玲华为一位胃癌患者做了手术。
这位患者兄妹5人里,有4人都得了胃癌,有3人都是朱主任做的手术。
兄妹4人在15年间陆续患上胃癌
一位情况尚好仍坚持每年做胃镜
朱玲华说,这是一起典型的家族性胃癌。
年,老四被查出胃癌,是晚期。医院开了刀,但还是很快就去世了,去世时只有40岁左右。
年底,当时66岁的老大也查出胃癌,癌细胞侵犯到黏膜下层(侵犯顺序一般是: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算是早期。
年初,朱主任为他做了开放式的远端胃癌根治术。虽然腹部留下10厘米的疤痕,胃也切除了2/3,但因为治疗得早,所以至今生活得很好,没有复发。
在朱主任和老大的提醒下,老二、老三、老五每年都去做胃镜。
果不其然。
年11月,当时66岁的老二也被查出胃癌。她发现得更早,但因为分型不太好,朱主任用腹腔镜为她做了根治性的全胃切除术。
“那时候,医院大部分胃癌手术都是用腹腔镜操作了,与以前开大刀相比,创口小、恢复快、住院费用也低。”
老二手术后一星期就出院了,目前为止复查情况都挺好。
剩下的老三、老五,做胃镜检查更勤了,一年两次。
去年11月,64岁的老三也发现了胃癌。因为每年都做胃镜,他的胃癌发现得更早,手术至今也一切都好。
目前50多岁的老五尚好,仍在坚持每年做胃镜检查。
老大女儿:幸亏让老爸去做了胃镜
这个决定几乎救了一个家族
老大的女儿说,虽然她四伯伯是胃癌去世的,但当时他们全家都不知道有家族性胃癌这一说,她老爸会去做胃镜,纯属她一个偶然的决定。
我爸爸身体很好,以前胃部从来没有不适,也就没有检查过。倒是我妈有严重的胃溃疡,经常去做胃镜检查。
我爸退休后,每到下午三四点钟会有点饿的感觉,吃块饼干也就好了。这在我们看来也不算是什么大问题,但我妈是个老胃病,常跟我们唠叨,有不舒服就去做个胃镜放心。
正好我爸那时候体检,需要复查胰腺B超,医院时,不知怎么就想起我妈的话,顺手帮我爸开了张胃镜检查的单子。
结果,就是这一次胃镜检查,查出我爸得了胃癌。
这时候,我们才想起四伯伯就是胃癌去世的。又想起我爷爷,去世是因为吃不下东西。上世纪70年代,当时青田那边医疗水平还很差,当地医生说是食道癌。但我怀疑爷爷会不会其实也是胃癌后来转移到食道了。
我爸几个堂兄,其实也有胃癌。我爸得病前,我们从来没多想,得病后,才把这一切都串起来了,才知道有家族性胃癌这件事。
我赶紧告诉我的姑姑伯伯们,叫他们赶紧去做胃镜检查,早诊早治,所以后来他们都很积极地每年都去做胃镜,三伯伯、五伯伯后来一年都要去做两次胃镜。
二姑姑、三伯伯都是因为及时做胃镜检查才发现胃癌,他们平时都没有不适症状。胃癌早期真是有可能一点症状都没有的。
胃癌发现得早,预后就好,像我二姑姑的胃癌,是属于低分化型,恶性程度比较高,容易转移到淋巴和其它器官,如果发现得晚就麻烦了。
幸亏我爸去做了胃镜,引起了全家族的重视,大家都定时做胃镜检查,一个比一个发现得早,所以他们几位预后都还蛮好的。
最早去世的四伯伯,就没有去做过胃镜检查,胃不舒服就自己吃两颗胃药,直到后来东西也吃不下去了,医院,发现是胃癌,但已经晚了,扩散了。朱主任告诉我们,胃癌要有不适症状,大部分都已经到进展期了。
胃癌高危人群40岁以上
一定要每年去做一次胃镜
朱玲华说,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5%,但到了进展期,5年生存率不足30%。
日本早期胃癌发现率高达70%,韩国高达60%,而我国只有10%,就是因为他们把胃镜作为35周岁以上常规体检项目,但是在国内依然还有相当多的人没有症状就不会去做胃镜检查。
温馨提醒
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的、在胃癌高发地区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的、饮食喜欢高盐、腌制、吸烟、重度饮酒的,都属于胃癌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做胃镜检查,最好是每年一次。
按照指南有报警症状包括消化道出血、呕吐、消瘦、上腹部不适、上腹部肿块等不适的及时检查胃镜;建议40岁以上普通人群胃镜筛查依据不同情况每2-5年一次。
朱玲华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普外科主任助理,胃癌诊治中心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浙江省肿瘤防治联盟胃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肿瘤微创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科分会胃肠肿瘤学组委员。擅长胃肠肿瘤腹腔镜微创手术。
门诊时间:
专家:
周三上午(庆春院区)
周二上午(下沙院区)
名医:
周二下午(庆春院区)
来源:都市快报
医院综合编辑整理
早发现,早治疗!
底部请随手点赞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