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绍绪
年8月,霍绍绪出生于吴堡县辛家沟乡霍家沟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6月参加工作,先后任榆林分区地委*校校医,医院医生,医院内科主任,医院院长。年冬因病去世。
少年求学矢志不渝
年至年,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陕西吴堡县辛家沟乡霍家沟村,一个十几岁勤劳朴实的男孩,一边帮家里种地,一边在村里读私塾。《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抗日三字经》《边区三字经》《民众课本》背得滚瓜烂熟,这个男孩叫霍绍绪,他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能学得个一技之长,挣钱养家糊口。
年,国民*统治榆林,承诺“来榆林职业中学,(现在的榆林农校)求学的学生食宿免费”,霍绍绪与堂弟霍绍业由于“食宿免费”的“优惠”远赴榆林职业中学上学,去了才知道当初的承诺是谎言,学习半年后,因家中无力供给,只好返回本村继续上学。年7月,与堂弟霍绍业远赴三边公学(今定边中学)上学,后转入榆林响水师范学习。
年1月,在国民*的胁迫下,霍绍绪违心地加入国民**队,当了文书。年6月1日,驻守榆林的国民*22**部及所属第86师七千余名官兵,在中国共产*的感召下率部队起义,霍绍绪同时起义投诚,编入西北*区独立第二师。
解放不久的陕北,贫穷落后,尤其医疗卫生事业缺乏人才,于是请求上级批准他去延安卫校学医。
延安卫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榆林地委*校当了校医。期间,与榆林地委宣传部打字员马秀珍相识并恋爱结婚。满怀一腔抱负的霍绍绪觉得清闲的校医工作荒废了他所学的医学专业,医院工作。因为儿子在子洲的奶妈家抚养,组织上为照顾父子团圆,将他调到医院。
医院工作期间,为了方便群众就医,他不辞劳苦,步行山区出诊。一边治病,一边学习,做笔记,写总结。在长期行医中,他发现西医治标不治本的缺陷,有的病靠西医无法治疗,需要中医调养,而有的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佳。20世纪50年代后期,医院工作。他积极响应“西医兼学中医”的号召,再次赴陕西中医学院进修,医院的中医骨干医生,并担任内科主任。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绥德大街上时常会有一位四十来岁的医生蹲在路边给病人号脉,微闭双眼,神态自若,如入无人之地。完了从衣兜里掏出处方单,快速写下处方,递给病人,病人连句感谢的话都来不及说,他就站起身走远了。这个人就是霍绍绪。
霍绍绪一生行医,一直有个愿望就是用中药攻克癌症。20世纪60年代后期,医院职工李震轮突然肚子疼得直打滚,医生根据症状以及B超报告诊断为肠梗塞,需要立即手术。当剖开腹腔,看到大肠上长出无数颗细碎的淋巴结,才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癌,无法手术,只好缝住伤口,嘱咐家人置备棺木寿衣,病人活着的日子就是十天半月,甚至更少。李震轮家属万分悲痛之际请霍绍绪治疗,霍绍绪说:“我只能试试,没有治愈的把握。”同事都认为霍绍绪做愣事,手术都无法做了,你还敢试了?还期盼中药攻克癌细胞?可是,李震轮服了霍绍绪的半月中药后,不但没有死,肚子也不疼了,可以吃些流食了,身体一天天硬朗起来。一年后,李震轮能吃能喝,恢复常人的健康。这件事轰动绥德城乡乃至周边邻县,霍绍绪从“名医”变成了“神医”,很多重症病人纷纷前来找霍绍绪治疗。
据医院内科大夫、霍绍绪的学生田永春回忆,经霍绍绪治愈的肠癌与胃癌病人不止一个,他们都能吃能喝,寿命延长十年至二十年。以至后来霍绍绪去世后,好多胃癌病人按他生前写下的药方自己买药。
霍绍绪多次对人说:“我的这双手就是给人治病的,所以我就应该尽我所能,治病救人,方便群众,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一生的理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可以说,一年四季每天早晨都是家门外等待的病人把他从梦乡中吵醒,他迫不及待地起床。医院的上班路上,始终被病人簇拥着,一个个争着向他诉说病情,一直到办公室,坐下来顾不得喘一口气,就给病人号脉,开处方,反复叮嘱病人按时服药及生活中注意的事项等等。眼看下班了,还有病人来排队。田永春说:“霍老上班总比别人早,下班却比别人迟。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一辈子行医,心中只有病人,一切工作以病人为中心,无论病人来自何方,熟人或是陌生人,他都一视同仁,对病人像对自己家人一样关心。”
曾任绥德县药材公司经理刘丕相幽默地告诉我:“我在药材公司上班时,霍绍绪多次来药材门市‘藏猫猫’。”我惊诧,问他:“霍老为啥要‘藏’?”他笑着说:“一连几小时坐在椅子上号脉开处方,连伸胳膊展腰的空闲都没有,累得头昏脑涨,后面排队的病人却不减少。他不忍心让病人失望,就借口上厕所,跑到我这里睡个十来分钟,又去坐诊。”
蒙冤受难心系病人
“文化大革命”中,许多人蒙冤受难。霍绍绪因为年当兵的的旧事,天天被红卫兵叫去审查,写检讨,,家人跟着受牵连,妻子从那时开始一病不起。然而,霍绍绪始终记着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不能因为个人的悲喜而忘记肩负的职责。据儿子霍亚雄回忆,一次父亲被红卫兵叫去谈话,走出家门又回来,往衣兜里揣了些处方单子才走出家门。不管走哪儿,他都不会忘记随身携带处方,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就坐下来给人把脉开处方,分文不取。好多人因为“文革”浩劫失去生活的信心,走上了极端。而霍绍绪没有,他心里只装着病人,只要让他活着,救死扶伤就是他至高无尚的事业。他可以放弃金钱与幸福,但不会放弃救死扶伤的伟大事业。他是被冤的,相信总有平冤昭雪的一天。一次,从吴堡来了一位急性肾炎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可身上只带20元,无法住院。霍绍绪想到如果不及时治疗,他的这位老乡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自己掏钱让他住院,一直到康复出院,花了80元,那时他一个月工资才只有60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世纪70年代后期,*府为霍绍绪平冤,之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年7月,医院院长,而这年冬天,病人骤增,医务人员少,忙不过来。作为院长的霍绍绪担心病人出差错,有时一整天不回家,饮食与生活起居完全没有规律,所以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冒侵入他极度疲乏的身体,一生无法根治的哮喘一再复发加重。据田永春回忆:“霍老发病那天下午,我给他从灶上打来一份饭,他只吃了一口就放下,一只手按胸部,眉头紧皱,一言不发,坐在桌前看病案,完了到病房看望病人。晚上10点钟,他好像实在撑不住了,刚躺到床上,就吐了两口血,这才引起我们的注意。马上给他做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出血,但他不顾病痛,还一再向我交待病人的病况,需要怎么用药等。”尽管请了最好的大夫、用了最好的医疗设备给霍绍绪做手术,但还是没有挽留住他的生命,55岁的霍绍绪无限留恋地与他一生热爱而未尽的事业永别,与世永别。
在霍绍绪的追悼会上,当时绥德县县长郝永安亲自前来参加,对霍绍绪的家人致以真诚问候与安慰,为霍绍绪英年早逝表示深切哀悼。礼堂的墙壁挂满了病人送来的挽联,层层叠叠,参加追悼会的人从礼堂排到外面,一个个泪湿衣襟,为霍绍绪英年早逝而伤心不已。
霍绍绪,这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在平凡中创造了伟大,虽然生于吴堡,成长于吴堡,但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绥德,为绥德的医疗卫生事业,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作出卓越的贡献,绥德人民永远怀念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