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一年,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快步走回家,他的手上拿着两大袋剩菜剩饭。
进门前,男人还悄悄看了一眼,确定家中没人后,才把剩菜带进屋。
随后,男人来到厨房,宝贝似的拿出几个罐子。
可仔细一看,罐子里面竟然爬着密密麻麻的蟑螂,男人丝毫不嫌弃,把刚带回来的剩菜倒进罐子里。
可罐子里的蟑螂实在太多,男人刚拧开盖子,蟑螂就蜂拥而出,男人手忙脚乱阻止,最后还是眼睁睁看着蟑螂爬进下水道,消失在视线中。
更难受的是,此时饭菜也打翻在地,整个家中萦绕着一股馊味;更令人窒息的是,妻子还有几个小时就要下班回家了……
强大的蟑螂
提到活化石,你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什么?大熊猫,还是中华鲟?
但其实,日常生活中为众人所讨厌的蟑螂,才是真正的活化石,它曾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如今,还能继续“祸害”我们,可见其顽强。
但蟑螂也不是真的一无是处,它们爱吃厨余垃圾,而这就是商机。
一所靠美洲大蠊清理厨余垃圾的垃圾处理中心,坐落在山东济南章丘区。
十亿只胃口极大的美洲大蠊可以吃掉五十吨的厨余垃圾,相当于处理了章丘区83%的厨余垃圾。而这十亿只蟑螂的主人就是李延荣。
李延荣的养殖车间一共占地平方米。才走进去,你会感觉到一股热浪与刺激气味迎面而来。
在这黑暗潮湿的环境中,有着30摄氏度高温车间,那里就是美洲大蠊们的舒服豪宅。
在这里,车间一共被分割成60个小房间,每个房间里都有个波纹板。
这些波纹板高1.8米,宽0.71米,分为六列置于房间内,美洲大蠊就立足于这些波纹板上。
波纹板之间是美洲大蠊的“餐车”,“餐车”层层交错,方便在投喂蟑螂时,食物可以从上而下自然落下。
李延荣介绍道:“美洲大蠊每天要吃五次,除了正常的早中晚饭外,还需要在下午以及半夜给它们加餐。”
每天早上九点多,美洲大蠊的早餐准时送达,两三辆装满厨余垃圾的车子开进章丘区垃圾处理中心。
为了准备这些食物,每天早上五点,章丘区环卫管理中心就开始运输垃圾,一次运输量10-20吨。
讲究的工序
而大胃王美洲大蠊一早上就能将这些垃圾全部解决。
不要以为它们的食物很好制备,首先,厨余垃圾中的水分和油脂需要过滤一遍,只剩下固态物质。
随后还需要人工处理,由工人挑选出筷子、玻璃等杂质,以免划伤美洲大蠊的身体。
处理好的有机物再由机器击碎搅拌,最后还要根据美洲大蠊的口味适当添加秸秆粉或锯末,太干时还会添加水和油分,确保美洲大蠊的食物含水量在70%—80%之间。
不得不感慨,原来蟑螂吃饭的讲究还真是不少。
那么李延荣是如何想到用蟑螂来处理厨余垃圾呢?说起来还得感谢李延荣女儿才行。
偶然发现的商机
二零零九年,47岁的李延荣(山东人,籍贯济南章丘)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才进门就发现女儿对着电视发呆。
好奇心重的李延荣不由得瞥了一眼电视,可就是这一眼改变了李延荣的职业方向。
原来动画片的主角正是蟑螂,李延荣想不通为何会有人将蟑螂拍成动画片,于是也跟着女儿看了起来。
此时,动画中正在夸奖蟑螂,旁白说道: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生物,一定就是蟑螂,且只有蟑螂。
一个人人喊打的蟑螂有一天竟然会和完美二字挂钩!
李延荣有点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于是开始翻阅书籍。书中详细介绍道:原来蟑螂可以一个月不进食,依旧活蹦乱跳;即使没有水,它们都还能活一周。
此时,李延荣才明白动画片中说的不是夸张,蟑螂确实从某种层面来讲堪称完美。
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存,也是蟑螂存活至今的原因。
女儿看见父亲对蟑螂感兴趣,立即向父亲显摆道:“我还知道蟑螂有一个别称——偷油婆。”
听到这儿,李延荣的思想活跃起来了。蟑螂本身就像是食物焚化炉一样,无论什么厨余垃圾,它都吃,尤其爱吃油多的食物。
思维继续发散,李延荣想到了公司饭堂里对厨余垃圾的处理。
以往都是直接将潲水拉往养猪的工厂,但现在不允许养猪户再回收潲水,公司只能往环卫中心拉,由环卫中心填土处理,然后垃圾慢慢被土壤里的微生物分解。
但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土壤长期以往还会被破坏。
如果可以利用蟑螂来处理厨余垃圾,不仅时间快,还很环保。越想越兴奋的李延荣说干就干。
开启创业路
李延荣买来五个玻璃罐,分别往里面放置了几只蟑螂。
而李延荣每天都会从公司带回不同的剩饭剩菜,倒入玻璃罐中,观察蟑螂是否吃得完。
不曾想蟑螂们进食的速度是如此快,东西倒进去没几个小时,蟑螂们就将其解决的一干二净。
同时蟑螂的繁殖能力非常强,这些蟑螂一个生一群,最后差点将李延荣的家“吃”掉。
原来没过多久,玻璃罐就满足不了蟑螂所需的生存空间了。
在一次喂食时,蟑螂就顺着罐口缝隙爬了出来。
一瞬间,整个房间都爬满了蟑螂,带回来的食物也在手忙脚乱间打倒了,满室“飘香”着潲水味。李延荣老婆怒了,直接将李延荣扫地出门。
无家可归的李延荣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干脆租下一套房子,专门喂养蟑螂。
可家里人没意见了,邻居们却有了意见,蟑螂每天的窸窣声根本无法让人安然入睡,更别提那时不时飘来的难闻气味。
不想打扰到邻居,又不想放弃,李延荣把目光放进了深山里。托朋友帮忙找一个合适的场地。
还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朋友的帮忙下,李延荣找到了完美符合要求的房子:一个山间平房。
房子占地平方米,不仅空旷,根本没有邻居,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蟑螂会扰民了。
养殖环境到位后,李延荣研究的更卖力了。
经过两年的研究,李延荣的养殖场已具雏形,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年)。
这时安安分分工作了几十年的李延荣竟萌生了创业之心。
明明再过几年就能退休,李延荣为什么非要创业呢?不只是李延荣的妻子不解,我们也感到疑惑,铁饭碗不香吗?
可下定决心的李延荣就是要辞职,还告诉妻子蟑螂的市场前景非常大。
事实也的确如李延荣所料,当他的垃圾处理中心建立后,厨余垃圾终于有了着落,市政府更是大力支持李延荣的研究。
而李延荣也在和蟑螂打交道的日子里,真正体会到何为全身是宝。
蟑螂活着,那就一天不能休息地消灭厨余垃圾。
而蟑螂死了,尸体还能拿来喂鸡。
发现这个商机纯属偶然,最初李延荣对着满地的蟑螂尸体不知所措,就在他苦恼的时候,某一天,一只鸡突然对蟑螂尸体表现出兴趣。
难道鸡可以吃蟑螂?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李延荣赶紧买了二十只小鸡仔,专门用尸体喂养它们。
神奇的是,鸡不仅吃得香,就连鸡身上的肉都变得更加美味了。真就是一举两得。
同时,蟑螂尸体不光可以用来喂鸡,还能变成蟑螂粉,成为一种药物。
李延荣让工人将这些美洲大蠊都收集起来,用专门的机器将美洲大蠊分解为虫体,将虫体置于摄氏度高温灭菌消烘干之后,研制成粉末。
李延荣惊喜发现这样的蟑螂粉末蛋白质含量竟然能达到77%,比常用的鱼粉还高出12%。
李延荣马上让工人们根据鸡仔的情况,搭配蟑螂粉。
从小吃着蟑螂粉的鸡仔在长大后也富有高蛋白,这些“蟑螂鸡”体内的含硒量更是普通鸡的1.8倍。
一推出,就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好评。
其余措施
自此,李延荣又发展出养鸡业务。不仅如此,就连蟑螂的粪便也有用处,粪便可以充当有机肥料进行蔬菜灌溉。
一个蟑螂产业链就在李延荣的胆大心细下发展起来,可培养这么多蟑螂,安全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毕竟蟑螂一出逃,那就是住户灾难啊!同时,还会影响当地的环境生态。
李延荣表示早有准备,为了阻止蟑螂出逃,在养殖蟑螂初期就想了三道防护工序。
工厂里不留一道窗户,只在房顶上预留通风口,而这些通风口都由铁丝纱网封牢,纱网的空隙极小,蟑螂完全逃不出去。
而所有工人们进出工厂的时候需要经过一道水帘,门口将会是2米宽的水沟。
附身在工人身上的蟑螂在经过水帘之后,会变得行动迟缓,最后在水的冲击下,被冲到水沟里。
就算最后蟑螂活着来到水沟,也游不到岸上!看着李延荣将防护措施做得如此完善,周围人也放下心。
看到这里,李延荣的蟑螂生产链还没有结束。还记得上文提到的水沟吗,李延荣还往水沟中放养了草鱼鲤鱼等。
在知道如此规模的蟑螂聚集在一起呼吸会产生高达瓦的热量之后,更是打上了大棚蔬菜的主意。
可以说,李延荣真是尽显商人本色,不浪费蟑螂制造的一丝价值,蟑螂死在李延荣手下。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控制风险
到了如今,李延荣又发现蟑螂体内还分泌着抑菌抗菌物质。
原来,蟑螂之所以存活能力顽强,正是因为这些分泌物的存在,可以将不少病菌杀灭。
同时在蟑螂的消化道里,共存着许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都会帮助蟑螂抵御外界的病毒。
因为蟑螂这独特的性质,在古代,就有了蟑螂入药的先河。
美洲大蠊的虫体内部就有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可以用来制造心脉基隆注射液!
同时,蟑螂入药还能用来治疗胃部出血,胃溃疡等疾病。
不过蟑螂虽好,这个小生物身上的细菌也是不少!
中国疾病防传染病的生物控制中心主任刘起勇这样说道:
据目前所观察的实验中,我们没有发现厨余垃圾含有较高的恶性病毒,但我们不能排除蟑螂的体表上带有肝炎病毒的可能。
甘肃的刘晓梅专家就在蟑螂带菌实验中,发现了蟑螂携带乙肝病毒案例。
为此刘起勇专门表示:在养殖间工作的人员一定要做好自身的防护,工厂给配备的保护措施一定要到位。
在工作时,工作人员一定要带上手套,口罩以及护目镜等,避免员工在工作时,感染病菌,出现人传人的现象。
而浙江的昆虫科学研究所的教授莫建初提议道:可以定期在养殖间里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莫建初认为李延荣的垃圾处理中心设置的三道防止美洲大蠊逃跑措施,只要严格执行,的确可以避免蟑螂逃脱。
但是从应急防护来说却不够,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相对应的应急措施。
若发生地震,山洪等地质灾害时,该怎么处理?
近况
若蟑螂跑出来应该怎么尽快处理掉四处逃窜的蟑螂?我们必须要将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到才行。
为此,刘起勇给出建议:希望像李延荣这样的生物产业做好自己公司的风险评估,针对地质灾害来临时的应急措施一定要安排得当。
截止年,李延荣的公司占地80亩,所养殖的蟑螂已经超过40亿只。
他的资产已上百亿——且积累这部分财富的时间,仅仅用了10年而已。
现在的他,已经57岁了。很多人都看好他的这一行业,从曾经的被“嫌弃”到现在的被追捧,李延荣的创业路虽然顺利,但中途还是有较多的坎坷。
不过,他身上的很多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毕竟,在山里待上10年是很少有人能有勇气做到的。
结语
蟑螂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大规模的蟑螂出逃会带来的传染病都是李延荣需要考虑的。
控制风险,是最重要的。刘起勇建议李延荣可以在养殖间里设置自动消杀的装置,在灾害来临时即可启动并自动喷散杀虫剂,从根本上将风险变小。
在文章的最后,希望大家明白,微小生物降解的全是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其他物质并未得到解决。
在上海、北京这些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中,产生的的厨余垃圾不可估量,如果想着全靠蟑螂解决,所需的占地面积,所面临的风险都是未知的。
我们只有从自己做起,点饭时量力而行、光盘行动,从源头上减少厨余垃圾的产生。
-完-
编辑
张啊张
文
肖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