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前几天走了。那天他喝醉了,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他四十出头,正是仕途得意、干事创业的*金年龄,上有老下有小,就这样走了。他妻子说,因为工作的原因致使他各种应酬不断,基本上天天在外喝酒,不醉的时候不多,家里经常被吐得乌烟瘴气。这一点我是领教过的,一次到他家喝酒,为了尽地主之谊,他拼命劝酒,自己带头喝,结果我们还没走他却早已被抬到了床上。忽然听见“哇”的一声,他吐了。在他想吐的时候连翻身的劲也没有了,仰面朝上,肚子里东西如同火山喷发一样在床上四处飞溅,而后任凭肚子里的东西从嘴口时缓时急溢出,顺着两腮缓缓流动,好象煮沸了的米汤从饭锅里沸泻出来一样。霎时间,脸上、枕头上、被子上、墙上全都一片狼藉,让人目不忍睹,令人作呕的气味霎时弥漫整个房间。他妻子又是心疼又是愤怒地吼道:“怎么不喝死你!没那个量逞什么能!”这时他还不忘喃喃道:“你……你不懂,感情……铁,喝出血。”
不懂?不懂?这真的让人看不懂也想不通,为了证明感情铁就得采用这种自残的方式?采用这种自残的方式就真的能证明感情铁?这是什么逻辑?
酒桌上到底有什么魔咒,竟让沂源人争相为之献身却欲罢不能!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后发现,原来是饭桌上的酒局让人作茧自缚。
首当其冲的是虚荣心。虚荣心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面子。中国人爱面子由来已久,对于广大的中国人来说,不管干什么,面子至关重要,无论如何也不能丢了面子,即使死也要死得有面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丢了面子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耻辱感。这在酒桌上表现得真是淋漓尽致。
喝酒时,我给你敬酒,是给你面子,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我给了你面子而你却不给我面子,那我就没面子;我没面子那你也别想有面子,喝!不喝也得喝!无论如何你还必须给我这个面子,要不然以后活着还有什么面子。对敬酒者来说,敬的并不是一杯酒,而是敬了一份面子。对受敬的人来说,也并不是喝了一杯酒,而是喝了一份面子。假如你坐在那里,别人都互相敬酒,唯独不敬你,那是很失面子的事,没有面子又怎么有面子坐在这里呢?为了面子,不管喝上有什么后果都得逼自己喝下去。唉!让人爱恨交织的面子啊,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其次是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是人们在长期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条件反射,或者说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势会使人们墨守陈规,人们相信经验,害怕改变,担心这种改变会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于喝酒也是一样,从小就看着父辈们这样喝酒,在成长中逐渐认同了当前的喝酒方式,逐渐就形成了一种习俗。既然成了习俗,人们也就习惯了,习惯了就成为社会规则。很多人即便是不能喝,但是碍于所谓的习俗、习惯,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喝。很多人明知目前的喝酒习俗有很多弊病,但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根本没几个人想过要改变它。
再次,当酒精在人体内达到一定的量后,酒精会麻醉人的神经,使人产生一种类似吸*一样的快感,这种快感再加上周围环境的烘托会使人很容易进入一种叫做“激情”的情绪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意志力减弱,意识和动作越来越失去控制。人失去意志的监督,会发生不可控制的语言和失去理智的行为。当人的认识范围狭窄、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控能力减弱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后果时是最可怕的,此时喝酒的人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这也就不难理解很多人为什么没有那个酒量而逞英雄的现象了。
还有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改变初衷而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原因是个人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或与大多数人有分歧时,害怕自己在社会中被孤立,因而会感受到一种压力。人为了不让自己在社会中被孤立,所以个体常常不经思考就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的选择。在酒桌上同样是这样。别人都喝了就你没喝,你在这个群体中就是异类,就要被孤立,很多人心理上怕被孤立,所以即使酒量不大也要硬撑。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人请客,在斟酒时一客人坚决不喝,在场的其他客人跟着起哄非让他喝,而他说什么也不喝,主人脸上挂不住了,说在这张桌子上必须喝,不喝就到别的桌子上去,结果那客人真的拿起碗筷到另一桌上去了,弄得场面极为尴尬。这事传开以后,再也没有劝那人喝酒的了,因为从此再也没有人请他喝酒了。你看不从众的后果多么严重,谁还敢特立独行?
以上列举了人们在酒桌上的几种主要心理,这些可能会帮助你重新认识那熟悉的酒局,才知道在酒桌上是怎样被自己扭曲的心理给绑架了的。人们各自扭曲的心理交织成一个无形的紧箍咒紧紧地控制着酒桌上的你我他,让很多根本不愿意多喝酒的人,因碍于面子、迫于压力、迫于习俗不得不喝,甚至达到用自残的方式来证明感情铁的变态心理,使人欲罢不能。
酒桌上的魔咒不仅对人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是对身体的摧残。过量饮酒会使人的心肌变性,增加心脏负担、破坏肝细胞的正常结构、引起高血压、高血脂、胃溃疡、胃癌、食道癌、肝硬化等疾病。这些病都会影响人体对营养的吸收,进而引发其它疾病。据悉,中国每年死于酒精中*的人数超过11万,占总死亡率的1.3%。
其次是破坏家庭。在前面提到的我那位朋友,他走了,没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母、娇弱的妻子和一个残缺的家。那些经常把家里吐得乌烟瘴气酒神,哪一个妻子不生气?久而久之致使家庭关系紧张,导致家庭破碎,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再次,导致交通事故。全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数十万起,其中死亡事故半数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伤残的数字更是不用说。
还会造成民事纠纷。全国每年因劝酒逼酒引发的纠纷也不少见。去年冬天就有个人和同事饮酒过量,在骑摩托车回家的途中摔入路边的排水沟内,他醉的已无力把压在身上的摩托车扶起来,第二天早晨他被发现时早已被冻死。他的妻子提起诉讼,一块喝酒的同事每人交了好几万。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喝酒的人都知道过量饮酒既伤身体又难受,可是他们一到酒桌上就深陷其中不能自已。摆脱这种困境是很多人的愿望,从哪里下手呢?
通过大量的观察,我发现酒桌上的紧箍咒基本上是这样运行的:“传统思维定势”是方向盘,把人的思想牢牢控制住,这就是酒桌上的“法”,必须保持它绝对的权威,任何人不得违反,“要面子”为发动机,“从众”、“激情”作为燃料。这样酒桌上的紧箍咒就自动运行起来,身在其中的人根本没有能力跳出其魔掌。
了解了它的运行模式后,我认为首先应当改变酒桌上的方向盘——也就是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可是,要改变中国几千年来留传下来的形形色色的酒文化谈何容易!好在《最佳路径》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亮光。它介绍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设计路径的故事。在迪斯尼乐园马上就要对外开放时,格罗培斯还没有定好迪斯尼乐园景点之间的道路方案,虽然已修改了五十多次,但是还没有一次让他满意的。他偶然从一位无力料理葡萄园的老太太身上得到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想法。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被人们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格罗培斯的这个设计不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典型案例吗?我们喝酒时为何不采用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方式呢?喝酒之前让客人自由选择喝什么。在喝的过程中自己倒,喝多少自己定。这样,酒桌上的方向盘改变了,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品饮,就不会再去从众,也不会出现谁喝多喝少给不给谁面子的问题,自然也就很难再出现激情的状态了。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干。改变人的思维定势可不是想想这么简单,就拿清初扎辫子和清末剪辫子这件事来说吧。古代汉人十分重视头发,《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成年之后,不可随意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顺治颁布“剃头令”,让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这自然是被汉人强烈抵制的,他们高呼:“宁为束发*,不做剃头人”!于是顺治皇帝颁发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圣旨,在强硬的“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法令面前人们也就逐渐顺从了。辛亥革命后又发起了剪辫子运动,不少被剪辫者竟然哀号痛哭,谓无颜归家,更有人宣称:“吾头可断,辫不可剪”,还有人哭着请求将辫子捡回去,说是留着死后入殓时好放进棺材里,落个“整尸”。
理性饮酒,从改变认识开始。
(本文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责任编辑:贾兴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