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抑酸药
抑酸药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药物。包括组胺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抗胆碱能药和促胃液素受体抑制剂。
1.组胺H2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竞争结合胃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使组胺不能与受体结合,从而抑制食物、组胺及促胃液素引起的胃酸分泌。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有第一代产品西咪替丁,第二代的雷尼替丁,第三代的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罗沙替丁等。
2.质子泵抑制剂(PPI)PPI吸收入血后转运至胃黏膜壁细胞,在分泌管的酸性环境中被质子化,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磺酸和次磺酰胺后,与H+/K+-ATP酶的巯基脱水偶联形成不可逆的共价二硫键,使H+/K+-ATP酶不可逆失活,阻断H+分泌的最后共同通道,达到较强和较长时间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常用PPI有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其中雷贝拉唑不经过细胞色素P(肝药酶)代谢,可避免与肝药酶抑制剂或诱导剂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3.其它药物抗胆碱能药物和促胃液素受体抑制剂可分别通过竞争性阻断壁细胞上的M胆碱受体和促胃液素受体而减少胃酸分泌。抗胆碱能代表药物哌仑西平,抑酸作用比H2受体拮抗剂稍弱,可使空腹和进餐刺激的胃酸分泌分别减少50%和30%。促胃液素受体抑制剂代表药物丙谷胺除抑制胃酸分泌外,还可抗平滑肌痉挛,促进胃黏膜上皮再生。这两类药物由于疗效相对不佳,临床很少单独使用。
(二)抗酸药
主要是一些无机弱碱,可中和胃酸,抑制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液pH值。此类药物起效快,能迅速缓解溃疡疼痛,促进溃疡愈合;但单用能否使溃疡愈合,尚有争议。常用制剂有铝碳酸镁、氧化镁、氢氧化铝、碳酸钙等。抗酸药于餐后1小时服用效果最佳,此时胃酸分泌明显增多,胃的排空速度最慢,可最大发挥药物中和胃酸的能力,使胃内pH值上升并能维持1~2小时。
(三)胃黏膜保护药
主要通过增加碳酸氢盐分泌、改善黏膜血流或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增强黏膜抵抗力。常用药物有:铋剂、前列腺素衍生物、硫糖铝等。铋剂中临床常用胶体次枸橼酸铋、枸橼酸铋等。前列腺素衍生物的代表药物为米索前列醇。硫糖铝是硫酸蔗糖和氢氧化铝的复合物,无抗酸作用。这类药物需要直接在胃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以发挥屏障作用,因此通常需要在饭前半小时至1小时服用,以避免食物阻碍药物与胃壁的接触。
(四)治疗Hp感染的药物
常用的抗Hp感染药物有:抗菌药物、铋剂等。用于抗Hp感染的抗菌药物多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主要包括阿莫西林、四环素、甲硝唑、克拉霉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等。铋剂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阻止Hp粘附于胃黏膜上皮和抑制Hp尿素酶、磷脂酶、蛋白酶活性发挥抗Hp作用。铋剂与抗菌药物合用有协同效应。
消化性溃疡的预防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切忌空腹上班和空腹就寝。在短时间内(2~4周)使溃疡愈合达瘢痕期并不困难,关键是要防止溃疡复发,溃疡反复发作危害更大。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烟、酒、辛辣、浓茶、咖啡及某些药物的刺激,对溃疡的愈合及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1.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约10%的人曾在一生的某一时间患过此病,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之比约为3:1,男性青壮年多发,其主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2.质子泵抑制剂(PPI)由于抑酸作用强、疗效肯定、使用方便、安全性好,目前已作为活动期消化性溃疡治疗的首选药物,其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程一般为2~4周,胃溃疡为4~8周,以溃疡是否愈合为标准。
3.胃黏膜保护药通常需要在饭前半小时至1小时服用,而抗酸药则应于餐后1小时服用。
4.无论消化性溃疡初发还是复发、活动与否,有无并发症,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均应抗Hp治疗。
5.消化性溃疡的预防强调生活上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上进餐要定时,避免辛辣、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和饮料,避免空腹上班和就寝,以减少胃酸的刺激。